克罗恩病
概述:克罗恩病于1932年由Crohn、Ginzterg和Oppenheime最早描述,故得此名。本病又曾被称为“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慢性肠壁全层炎”等。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Crohn病。其特点为病因未明,多见于青年人,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合并纤维化与溃疡。可侵及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肛门,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并可侵及肠道以外,特别是皮肤。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不同而多样化,病程缓慢,易复发。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本病在欧美发病率较高。在美国,Crohn病的发病率大约为5/10万人口,患病率估计为90/10万人口。种族差异较明显,黑人发病仅为白人的1/5。我国发病数较少,1950~1982年国内文献报道经手术证实的Crohn病仅523例。1980年北京几所大医院共同统计分析历年病理确诊的Crohn病145例,认为本病在1960年以后似有增多的趋势。此后的文献报道确有增多。1987~1993年6年间报道达625例。
病因
病因:迄今为止尚未确定。近年来的研究趋向认为本病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多种外源性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易感性
(1)遗传因素:大量资料表明,Crohn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单卵发育的孪生子之间患Crohn病的一致性比率明显升高,为67%,而双合子的孪生子,其一致性比率仅为8%。同时发现Crohn病患者与配偶之间表现为不一致性,且与普通人群无差别。以上表明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另有报道,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相比,犹太人家族中此病的发病率高,并发现主要是那些阿斯肯纳兹(Ash Kenazi)人种。对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阿斯肯纳兹人的调查,其Crohn病的发病率高于那些同一地区居住的非阿斯肯纳兹人的居民,可能阿斯肯纳兹犹太人代表着人类中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也有报道表明,Crohn病患者多与HLA-DR4型血清抗原有关。遗传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本病的发生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遗传基因决定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遗传因素决定其对一些肠腔内的抗原物质具有过强的免疫应答反应。
(2)易感性的改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rohn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对肠道内多种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异常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ohn病患者固有膜的T细胞激活增强,包括T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表达增加,T细胞细胞活素生成增加,以及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加。这种T细胞激活的增加导致了效应细胞(如中性白细胞)的聚集。并随后合成破坏性物质(如蛋白酶和反应性氧代谢产物),由此造成Crohn病肠损伤。T细胞激活的触发机制尚不清楚。过去曾有人坚信是慢性分枝杆菌感染所致,但无可靠证据。目前认为可能不是单一的,更可能由一些广为存在的触发物质所激活。 Crohn病的根本缺陷导致了T细胞永久处于激活状态,这种缺陷是目前探索的课题,它可能是外源的抗原、增加的抗原传递(肠渗透性增加)以及有遗传倾向的黏膜免疫障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研究表明,关于本病曾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尚无可信的证据表明存在有直接与任何自身抗原(这种抗原可引起Crohn病中所观察到的炎症过程)相关的免疫应答。
2.外源性因素
(1)感染因素:早年因Crohn病的病理表现与非钙化的结核病变相似,曾怀疑本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但用各种方法均未能分离出此病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从Crohn病切除的肠段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培养出Kansasii分枝杆菌或与结核杆菌类似的分枝杆菌的报道。研究发现,这些分枝杆菌接种于小鼠腹腔中可在其肝、脾中发生肉芽肿并出现抗酸杆菌。再把这些抗酸杆菌给乳羊口服,数月后羊的回肠末端可发生非干酪性肉芽肿。从而认为分枝杆菌可能是Crohn病的病因。但有作者观察到这些分枝杆菌在一些非炎症性肠病或正常人的肠组织中也存在,且曾有报道粪链球菌可引起兔肠壁的局部肉芽肿,所以还不能肯定这些分枝杆菌是本病的确切致病因素。
也曾有人怀疑Crohn病的病因是病毒。1970年Mitchell和Rees将Crohn病病人的肠系膜淋巴结和组织匀浆通过220nm过滤筛后接种于大鼠脚趾,经过6~24个月后,大鼠脚趾上发生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和
巨细胞肉芽肿,用同样方法可使兔回肠出现肉芽肿。免疫抑制药对病变的发生不产生影响,证明可能存在一种可传染的微生物,其大小可能是病毒。但这一实验结果未能得到重复。还有认为Crohn病与麻疹、
流感等病毒感染有关。但迄今为止未能从Crohn病患者的肠组织中分离出真正的病毒颗粒,故本病病因还不能确认为病毒。
(2)环境因素:城区居民较农村人群的发病率高,这种差异在乡村保健水平很高的瑞典也存在,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使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危险增加。但另一些研究未能证实。
大量研究证明吸烟者患Crohn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吸烟可以增加Crohn病复发的可能性。其机制尚不清楚。
一些潜在的环境因素可激发Crohn病的发生。食用精制糖增加已被确认是一不利因素。一个普通的产期也可作为一种刺激因素而使一些孕妇于产后发生Crohn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病变的分布 本病从口至肛门的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病变呈跳跃式或节段性分布。小肠和结肠同时受累最为常见,占40%~60%;限于小肠,主要是末端回肠发病的占30%~40%;单独发生在肛门或直肠的病变少见,约占3%,多与小肠和结肠病变合并存在;结肠单独发病者较少,占5%~20%。胃或十二指肠、食管、口部病变总共约占10%以下。
2.大体病理 早期病变呈口疮样小溃疡,大小不等。最小者如针尖,伴有出血;较大者边界清楚浅表,底为白色。手术切除时如遗漏小的病变,可从该处复发。典型溃疡呈纵行或匐行性,不连续,大小不等。
鹅卵石样改变约在1/4病例中存在。
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较多见。手术病例中95%左右存在狭窄。
有些Crohn病可见多发炎症性息肉。
3.显微镜所见 显微镜下病变见于肠黏膜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主要是黏膜下层。常见淋巴细胞聚集,可有生发中心。淋巴细胞聚集的部位与血管和扩张的淋巴管有密切关系。浆膜层的淋巴细胞聚集可形成玫瑰花环样。也可见到浆细胞、多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黏膜层可见到陷窝脓肿。非干酪性肉芽肿为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组成,中心无干酪性坏死,并不常见,仅见于50%左右的病例。需要注意的是肉芽肿也可在耶尔森菌属感染或衣原体感染时发现,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可通过组织切片加以鉴别。5%病例中可见玻璃样变和甲介状的包涵体,与结节病和结核病所见相同。肉芽肿常常很不典型,有由淋巴细胞形成的明显边界。可见于肠壁的全层,但以黏膜下层和浆膜层最易出现。除肠壁外,局部淋巴结中也可发现肉芽肿。
肠壁的裂隙溃疡深达固有肌层。跨壁性的穿透是形成内瘘管和皮肤瘘管以及脓肿的基础。肉眼下裂隙呈线状,可有分支,周围为水肿和岛状黏膜。横断面上,裂隙分支表现为壁内脓肿。
由于水肿和淋巴管扩张及胶原纤维数量增加,黏膜下层增宽,肠壁增厚。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Crohn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多数病人(2/3以上)起病隐匿,初起症状不明显,可延误诊治;少数病人(不足1/3)起病急骤,易误诊为
急性阑尾炎、
肠梗阻等。其病程长短不一,有者发病后经治痊愈,不再复发;有者可达数年或数十年。症状持续存在,经久不愈或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随炎症病变的进展,最终导致肠管纤维化,肠腔狭窄、梗阻或穿透肠壁形成瘘管或侵入附近脏器、组织。临床常见的症状,可概括为3类:
1.消化道症状 表现为
腹痛、
腹泻、
腹部肿块、
腹胀、恶心、呕吐、血便等。约80%以上的病人以
腹痛为起始病症,发病较急,一般
腹痛位于脐周和右下腹,为间歇性的阵发性疼痛,有时可累及全腹;约80%的病例有
腹泻,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常带有恶臭,但少有脓血便。但在急性期,小肠病变广泛或结肠有溃疡性病变时可出现明显的血便,甚至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休克。
2.全身症状 多数病人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的低热,少数急性期的病例和并发急性穿孔者可出现高热;由于长时期的
腹痛、
腹泻、肠道功能减退,病人可有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可有发育迟缓等。
3.消化道外症状 如关节炎、杵状指、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泌尿系结石等。这些症状虽不具特异性.但有时某一或某些征象表现突出,可为诊断提供线索,并区分不同类型,诸如:①肠炎型,以
腹泻为主,大便次数增多,呈糊状或半流体,可伴脂肪泻、黏液便或血便,较少有脓血便或里急后重感;②阑尾炎型,呈现酷似阑尾炎的征象;③腹膜炎型,伴肠穿孔时出现腹膜炎的症状与体征;④
肠梗阻型,病程早期多因肠壁水肿、痉挛等引起;也可因脓肿压迫、炎症性粘连所致,多呈现慢性梗阻,间歇性反复发作;随病程进展,终致肠管纤维化狭窄、梗阻;⑤肠出血型,以血便为主,大出血少见(1%~2%);⑥假瘤型,以
腹部肿块为突出表现;⑦瘘管型,瘘管可在腹内脏肠管间或穿出腹壁(肠管皮肤瘘)或于肛门周围形成,也可发生泌尿生殖系(膀胱、阴道)。
并发症
并发症:
1.
肠梗阻 为Crohn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北京一组病例中占66%。
肠梗阻的原因多见于纤维性狭窄的形成,也可由于急性炎症水肿所致。少数由于脓肿或粘连包块压迫引起。
肠梗阻开始为不完全性梗阻,经保守治疗可迅速缓解。可反复出现,最终出现完全性
肠梗阻。
2.瘘管形成 病变侵及肌层及浆膜层,如进一步发展,与另一小肠肠段、结肠或邻近的内脏粘连穿透则形成内瘘。如瘘管通向膀胱、阴道,则尿道及阴道中排出肠内容物。
肠瘘管可无症状或大量的
腹泻(这取决于消化道中的流通量)。瘘管可向外延伸至皮肤,称为外瘘。往往发生于术后吻合口,也可能发生于无手术患者,常在肛门周围,偶尔在鼠蹊部或腰部出现。外瘘说明有广泛的肠周围炎,常被认为是手术治疗指征。瘘管发生率国外报道多为40%左右,北京一组病例中瘘管发生率为11.7%。
3.腹腔脓肿 腹腔内瘘,如窦道继发感染则形成腹腔脓肿。好发部位多在相当于末段回肠的右下腹,其次是肝脾曲部位。临床表现为发热和
腹痛,可出现具有压痛的包块。伴白细胞增高。CT、B超有助诊断,脓液培养多为革兰阴性菌属。
4.消化道出血 上下消化道均可出血。以结肠病变所致
便血较为多见。隐匿性慢性出血多于可见性出血。有报道可见性出血占17%~25%,少数病例可发生严重失血。常致
缺铁性贫血。
5.肠穿孔 Crohn病发生肠穿孔是较少见的,这是因为受累肠管的浆膜面往往与邻近的结构粘连。北京1组病例中肠穿孔占10%。
6.癌变 Crohn病癌变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西方国家报道为1%~3%。长期活动的患者,病变部位的肠段发生癌变的风险大。Crohn病患者患小肠癌的危险高于正常人群的100倍,但由于正常人群中小肠癌很少见,所以Crohn病小肠癌变的绝对危险还是相当低的。结肠型Crohn病患者结肠癌的危险仍在争论中。有证据表明,当病变范围较大时,其癌变的危险性较高。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不同程度的贫血可见于70%的病例。活动性病变时,末梢血白细胞可增高。约半数病例血沉增快,大便潜血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清蛋白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口服钡剂小肠造影可显示小肠壁深部慢性炎症表现,如狭窄、瘘管、深的纵行溃疡以及跳跃式或节段性分布,有时可见钡剂进入窦道与邻接的肠袢相通或进入瘘管深入到腹腔。用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早期病变的浅小黏膜溃疡可以显出。钡灌肠造影,尤其是气钡双重造影对诊断最有价值。应设法使钡剂通过回盲瓣进入小肠末端。从而发现肠壁的纵行溃疡、裂隙状溃疡,溃疡之间为正常黏膜,但由于正常黏膜的黏膜下层炎症、水肿及纤维化,使正常黏膜隆起,在X线下形成卵石征。回肠末端与盲肠内侧可发现小瘘管。后期由于肠腔狭窄,X线下失去正常形态,肠管呈管状。狭窄区长短不一,1~2cm至10余厘米不等,单发或多发,呈节段性分布。
Crohn病需与回盲部结核相鉴别。肠结核常伴有回盲瓣病变,因结核病变使回盲瓣变形、开放,造影剂自由通过,而Crohn病使回盲部形成狭窄,可助鉴别。
2.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可观察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表现为多发性的口疮样溃疡或纵行的溃疡。后期黏膜呈颗粒状,胃窦和十二指肠形成狭窄,可结合活检进行诊断。但有时远侧有病变,上消化道也可伴有一般的口疮样溃疡,而不是Crohn病改变。需靠活检来鉴别。儿童较成人Crohn病变在上消化道更为多见。
结肠镜对结肠和末端回肠的Crohn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内镜可看到黏膜的病变并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可取活组织进行检查,但瘘管则易被遗漏。镜下可见散在的、大小不一的口疮样溃疡,周围发红。溃疡之间黏膜正常。随着病变的进展,口疮样溃疡融合为纵行溃疡。溃疡之间由于黏膜下层炎症、水肿及纤维组织增生可呈现铺路卵石样改变。也可形成炎性息肉。肠腔狭窄较常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之间的黏膜正常。活检病理如能发现肉芽肿,中心无干酪坏死,则对诊断极有帮助。但活检中能找到肉芽肿者不到50%,有人报道只有l0%。
3.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B型超声检查 有辅助诊断作用,能显示肠系膜炎症或脓肿形成。CT优于B型超声。
4.磁共振成像(MRI) 能显示组织不同层次的平面图和准确的解剖位置。据报道,可显示上、下肛提肌间隔,能将肛周瘘管轮廓显示清楚。临床使用价值尚待观察。
诊断
诊断:Crohn病临床诊断比较困难,以往确诊往往在手术后。
1.术后病理确诊标准 必须具备显微镜下5项特点中4项方可确诊:
(1)节段性全壁炎。
(2)裂隙状溃疡。
(3)黏膜下层高度增宽(水肿、淋巴管、血管扩张等所致)。
(4)淋巴细胞聚集。
(5)结节病样肉芽肿(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并且肠壁及肠系膜淋巴结无干酪样坏死。
2.临床诊断标准 目前尚不统一。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符合以下情况者应考虑小肠Crohn病:小肠节段性慢性炎症表现,X线钡剂造影有典型的Crohn病征象或病理组织(包括活检取材或手术取材)有肉芽肿,中心无干酪坏死。
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结肠Crohn病:结肠节段性慢性炎症表现,伴有小肠Crohn病者,X线或结肠镜下有典型Crohn病表现,组织病理有肉芽肿,中心无干酪坏死。
关于具体诊断标准,国内、国外均有各种不同的建议,现推荐以下两种供参考。
(1)北京协和医院提出以下标准:
①临床症状典型者。
②X线表现有胃肠道裂隙状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病变呈节段分布。CT可显示肠壁增厚的肠襻,盆腔或腹腔的脓肿。
③内镜下见到跳跃式分布的纵形或匐行性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卵石样或病变活检有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聚集。
若同时具备①和②或③临床上拟诊为Crohn病。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应手术探查获取病理诊断。
(2)日本消化病学会建议的标准:
①非连续性区域性病变。
②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③全壁炎。
④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
⑤裂隙状溃疡。
⑥肛门病变。
具备①②③者为疑诊,加上④或⑤或⑥可确诊。或具备④,加上①②③中任何两项为确诊。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表1归纳了Crohn病的鉴别诊断。
1.小肠及回盲部疾病
(1)
急性阑尾炎:一般
腹泻少见,右下
腹痛比较严重,压痛及肌紧张更明显。发病急,病程短,有发热,血白细胞增加。但有些病例仍难准确地鉴别。当可疑
急性阑尾炎,病情重且持续时,应剖腹探查,以免阑尾坏死或穿孔造成更严重后果。腹部CT扫描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肠结核:与本病不易鉴别,X线表现也很相似。在其他部位如肺部或生殖系统有结核病灶者,多为肠结核。结肠镜检查及活检有助鉴别,如仍不能鉴别,可试用抗结核治疗。如疗效不显著,常需开腹探查,经病理检查才能诊断。病理检查中,结核病可发现干酪性肉芽肿,而Crohn病则为非干酪性肉芽肿。
(3)小肠淋巴瘤:
腹泻、
腹痛、发热,体重下降,疲劳感更为明显,更易发生
肠梗阻。症状多为持续性,恶化较快。
腹部肿块与Crohn病比边界较清楚,较硬,一般无压痛。可有浅表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明显肿大。X线及小肠镜检查可发现肠腔内肿物及溃疡。小肠活检有助于诊断。
(4)十二指肠壶腹后溃疡:十二指肠Crohn病常与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和X线表现相似。但Crohn病的疼痛不如十二指肠溃疡有规律。纤维内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诊断。制酸剂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有效,而对Crohn病则无效。
(5)非肉芽肿性溃疡性空肠回肠炎:
腹痛和
腹泻是此病的突出表现。体重下降,吸收不良和低蛋白血症更为明显。小肠活检病变为弥漫性,绒毛变平和增厚,基底膜炎症浸润,黏膜溃疡。
2.结肠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见表2。
(2)缺血性结肠炎:为血管供血障碍所致。多见于老年人。起病较急骤,多先有
腹痛,继之
腹泻便血。病程为急性过程。结肠镜及钡灌肠造影有助于诊断。
(3)结、直肠结核:较回盲部少见。其特点见回肠、小肠结核。
(4)阿米巴肠炎:寻找阿米巴原虫有助于诊断,但慢性阿米巴肠炎难以找到阿米巴原虫。据报道,血凝试验是诊断阿米巴肠炎的有用方法。
(5)结肠淋巴瘤:参见小肠淋巴瘤。通过结肠镜及其活检一般可明确诊断。
(6)放射性结肠炎:与放射部位相一致,病变程度与放射量有关。
治疗
治疗:迄今为止对本病仍无根治方法。其处理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在发生某些并发症时需采用外科治疗,这种处理原则可使多数病人获得临床症状缓解或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但复发率高,甚或是终生的,即使是手术切除病变肠段者也难幸免。病人遭遇疾病缠绵,承受明显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心理治疗绝不可忽视,并应予以强调。
1.非手术治疗 包括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营养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和对症处理。
(1)药物治疗:于急性活动期适当用药,可有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改善全身状况的作用;在采用外科治疗时,可为手术创造条件。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3类:
①抗菌药物:水杨酰偶氮
磺胺吡啶即柳氮磺吡啶(SASP)。主要用于轻、中型小肠或结肠病变活动期。剂量可以1~2g/d开始口服,每天或隔天增加1g逐渐增量至4~6g/d。通常在用药3~4周后,症状可改善缓解,则减量至2~3g/d维持治疗,疗程可达1年。维持期症状复发可将剂量增加为3~4g/d。用药期间应注意副作用(发生率为10%~45%),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支气管痉挛、皮疹、肝、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周围神经病等。近年来,已有多种新型口服
水杨酸类药物应用,如
美沙拉秦(
5-氨基水杨酸,
5-ASA)等。常用药物有:
美沙拉秦(1.5g/d)、Asacol(1.6g/d)、Salofalk(1.5g/d)以及
奥沙拉秦(偶氮二
水杨酸)等。这类药物,其疗效与柳氮磺吡啶(SASP)相似,多用于不耐受柳氮磺吡啶(SASP)或对其过敏者。也有用甲硝唑效果或更好些,尤其是合并肛周瘘管者。剂量为0.8~2g/d,可维持3~4个月。如腹痛、发热明显可加用泼尼松等治疗。合并腹膜炎或腹腔感染者,应合理选用三代头孢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药物。结肠Crohn病,如腹泻严重者可加用止泻药如可待因,Anticholinergics,Siphenocylate,Leperamide或Cholestyramine。但需注意结肠极度扩张或中毒性巨结肠的可能性。
②皮质类固醇类药:主要用于柳氮磺吡啶(SASP),
5-ASA疗效不佳和重症急性发作期或暴发型者。但有需外科治疗的并发症者,应用需慎重。常用药物有:泼尼松(Prednisone)45~60mg/d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10~15mg/d,维持2~3个月或半年并需配用柳氮磺吡啶(SASP)类药物。其他如:泼尼松龙20~40mg/d或甲基泼尼松龙40~60mg/d等;病情较重者也可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或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5~50U/d静滴,疗程一般为7~14天,病情控制(发热消退、食欲改进、腹泻减少)后改用口服制剂。③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副作用多且也较为严重,如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因此只适用于柳氮磺吡啶(SASP)、甲硝唑、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等治疗无效的慢性活动性病变者。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2.5mg/(kg•d)或巯嘌呤(6-MP),开始剂量为0.5~2mg/(kg•d),3~6个月无效可改用甲氨蝶呤(Methotraxate,MTX),每周1次,10~25mg肌注或静脉;也可用环孢素(Cyclosporine A),5mg/(kg•d),静脉,7天后改为口服制剂。
Crohn病手术治疗后,联合或单一用甲硝唑(灭滴灵)、
美沙拉秦(
5-ASA)等药物,维持2年或可有延缓或预防疾病复发的作用。伴瘘管(内脏皮肤瘘或肛周瘘管)者,试用非手术处理,可用甲硝唑、环氟哌酸(1g)或硫唑嘌呤,6MP或环孢霉素A等。中医中药治疗有助于扶正祛邪,在适宜的病例可酌情选用。
(2)营养支持治疗:虽不能根治本病,但对改善营养状况,控制腹泻等有重要作用。胃肠外营养支持(PN)可使胃肠道得以休息;胃肠内营养支持(EN),尤其是给予低纤维素的要素食可减少粪便量对本病的治疗都是有益的,尤其是重型者不可缺少的内容,可根据病情选用。营养支持治疗需提供适宜的热量和足够的蛋白质,纠正负氮平衡、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以及水电解质紊乱。
2.手术治疗 对一些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病人,以及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常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①非手术治疗较长时期的系统治疗效果不好或反复发作;②患者因长期腹泻营养不良或长期使用激素,影响生活及生长发育者;③已有内瘘或外瘘者;④存在肠腔狭窄和肠梗阻者;⑤急、慢性肠穿孔者;⑥并发非手术治疗不能控制的消化道出血者;⑦疑有癌变者;⑧肛门部病变。
(2)手术方式:宜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和肠道局部病变决定具体手术方式。
①捷径手术或造瘘术:本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相对比较安全,对病情严重,病变范围广泛,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较大的肠切除手术的患者是恰当的,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病变肠段的修复。但是捷径手术后被旷置的肠段可形成盲袢或形成循环肠袢,局部病变复发率高,且易发生穿孔和癌变,因此在肠外营养和抗生素研究获得长足进展的今天,更多的主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行一期肠切除术,对捷径手术后的病例仍应争取行二期切除手术。
②肠段切除术:肠段切除的范围尚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应切除包括相应肠系膜及淋巴结在内的所有病变,而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为防止或延缓复发而切除过多的看来正常的肠管,只要切除至大致正常的部位即可。对于小肠的跳跃性病变行广泛小肠切除时要慎重,应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肠管,必要时可采取病变肠段分段切除吻合。
③狭窄肠段成形术:近年有学者提出对Crohn病狭窄肠段采取成形术的手术新方法,可以充分保留肠管长度而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安全有效。为防止成形术后形成盲袢,对回肠狭窄行回肠-回肠侧侧成形,对回盲部受累者采用回肠-结肠侧侧成形术。
要明确Crohn病的诊断是困难的,因为没有特异性的有价值的诊断手段。绝大部分病人是因并发症发生经手术治疗时,术中发现与病理检查而作出诊断。外科手术治疗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手术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全身与局部情况,权衡利弊,而且确实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明显效果时才考虑手术。
预后
预后:Crohn病病死率为5%~10%;手术病死率为4%。其死亡原因,多数是由于腹腔内感染、脓肿、腹膜炎、
肠瘘等并发症、慢性消耗衰竭以及癌变等引起。
本病有自行缓解的可能,尤其是轻、中型者。据报道安慰剂对照研究,随诊4个月自行缓解率为30%;1年、2年病情稳定者分别为20%和10%。在缓解的病人中,继续应用安慰剂,其1年和2年后病情仍稳定者分别为70%和50%。因此,在评价药物疗效时,应考虑本病自行缓解的因素。但需强调为较好地控制和稳定病情药物治疗的作用绝不可忽视。
Crohn病经内、外科治疗,多数病人虽可获得病情缓解和稳定并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切除病变组(经长期随诊,临床痊愈和症状改善者占73.2%),但均有较高的复发率(总复发率在50%以上)。手术治疗者,术后每年复发率8%~10%。但应指出,影响病变复发的因素较多,仍需进一步探讨。在复发率的统计上,采用的检查方法和确诊标准,亦有明显的影响。诸如:①以内镜检查为标准,其复发率术后1年和3年分别为70%和85%;②以临床症状、X线检查、内镜或病理为标准,其术后2、3、4年复发率分别为20%、30%和40%~50%;③以需行再手术为标准,术后5年复发率为25%~30%,术后20年为40%~50%。
本病是一个慢性疾病,病变可呈进行性发展或反复急性发作。对其处理,可能需多次手术。据报道,第1次手术后需行第2次手术者为45%;第2次术后需行第3次手术者为25%。病变位于末段回肠,随诊10年约30%需行多于一次肠管切除术;约5%需行3次以上肠管切除术。多次手术,尤其是多次肠管切除术后,约有1.5%者发生短肠综合征,处理颇为棘手,是仍需继续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本病癌变发生率较高,与普通人群比较回肠和
大肠癌发生率高出90~100倍;Crohn病人发生会阴、肛管鳞癌,Hodgkin’s disease和Non-Hodgkin’s lymphoma等也较多。行短路和旷置术后,有5.3%发生肠癌在旷置肠袢内。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较多见于年轻人。癌变通常都发生在有长期病史者。Crohn病起病距发生癌变平均时间为27年;距短路手术时间为13年。迄今为止,已报道Crohn病小肠癌变约100例。虽病例不多,但其癌变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发现较晚,预后差,应提高警惕并作必要的检查,及早诊断,及时处理。
预防
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